“最受伤却又最快恢复” 疫情中的上海制造业 有股不为人知的韧劲……

唯尔普思羊奶粉 http://www.bioshine.cn/wrps/

  此轮上海本土疫情的严重冲击,导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下降5.7%。一季度,上海工业生产增加值还增长4.8%,二季度却下降23.2%。然而,如果逐月研究数据不难发现,上海制造的回调力强劲——4月,全市工业生产增加值下降61.5%,5月降幅即收窄至27.6%,6月更迅速翻红,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8%。

  这些数据,验证了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的预判。此前几天,他曾告诉记者,“二季度和上半年经济数据会比你想象中来得好。上海工业经济在疫中的确很受伤,但也恰恰是疫后恢复最快的领域。上海制造有股劲。”

  3月以来,大量制造企业奋力战疫,危中寻机,有着太多励志故事,为上海工业的韧性写下生动注脚。

  中科新松疫情期间闭环生产的员工,用工厂平常打包产品用的纸箱,作为睡觉用的“席梦思”。

老订单不走,新客户又来

  留住老订单,拓出新客户,上海企业做到了。

  中科新松临港机器人工厂,疫情中一天未歇。这家机器人企业的抗压能力,早在2020年初疫情中便已练就——当时,约10名研发工程师从春节团圆的饭桌上起身,连夜回沪集结,仅用4天便完成口罩机设计,千方百计凑齐了产线所需千种零部件,最终向本地及全国输出70余条口罩机产线,成为助力全国抗疫的硬核力量。

  中科新松口罩生产线。

  再切换至今年3月27日上海封控通知发布至翌日凌晨2时,先后有91名新松人逆行至工厂,闭环生产,捍卫数十个订单的交付节点。其中,向墨西哥及国内张家港交付协作机器人产品和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两大订单,交付时间最迫在眉睫。

  危机之下,企业战斗力集中迸发。一方面,公司已提前将部分协作机器人产品发往武汉、四川,利用当地仓库及物流实现“曲线交付”;另一方面,中科新松也全力克服本地物流运输困难,最终如期交付了墨西哥客户的智能产线订单。至暗时刻,当生产物料难以补充,协作机器人和AGV(移动机器人)装配遇阻时,留守的新松人在库存中寻找“超级替补”,用尽了后道工序前移、手动模拟调试等各种方法,用努力到无能为力的姿态迎来疫散曙光。

  与此同时,由于企业早已开始布局“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这一先见之明在此轮疫情中大放异彩,不仅抵消掉在岗人数严重不足的短板,也使成品差错率大幅下降,更在疫后为中科新松争取到新客户。中科新松总裁杨跞告诉记者,经此一“疫”,行业智能化、自动化的需求日趋显露,外资龙头企业受疫情影响产能下降,不足以支撑整个市场需求量,国内汽车行业某知名客户看准机会,大举布局全自动装配检测线,且后期预计还有10余条总成产线的投资规划,全部托付给了中科新松。“5月以来,我们还赢得了多家客户同类型项目定点,预计这些新客户近三年的产线投资规模将突破10亿元,这将使我们的订单量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

国内国外布局步伐未停

  业务布国内、走国外,上海企业也做到了。

  智慧港口解决方案供应商西井科技,在上海本土诞生,业务触角却遍布海内外。此轮疫情发生以来,让CEO谭黎敏尤为感动且倍感振奋的,至少有两件事——

  一件发生在国外。考虑到欧洲集装箱供应链展览会6月在荷兰举行,西井科技已出差海外多月、本可返沪的同事,毅然选择继续驻守,以“孤勇者”姿态替公司参展。尽管参展阵容并不豪华,但西井科技的全球首款全时无人驾驶量产商用车Q-Truck仍惊艳四座,吸引瑞典、德国、荷兰、马来西亚港口及中欧班列前来咨询。

  展会现场的西井科技展台。

  第二件发生在国内。疫情最严峻时,公司并非独自战斗,在市场监管局等政府部门助力下,西井科技顽强推进Q-Truck产品的欧盟CE认证。由西井科技研发生产的Q-Truck,可应用于码头、口岸、铁路、物流园区等多个场景,2020年起“出海”,已落地泰国林查班港、中远海运阿布扎比哈利法港二期码头等,并于去年底酝酿拓展欧洲市场。上海政府部门听闻后,主动帮助对接“一带一路”国际认证联盟。当认证推进到今年4月、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却遇疫情,企业随即请北德专家在线指导,产品从上海辗转运抵武汉完成车辆测试……重重困难下,企业迸发出强劲韧性与智慧。

  Q-Truck无人驾驶车在泰国码头作业。

  终于,Q-Truck于6月如愿获得欧盟CE认证,这意味着此款“上海智造”在技术要求上完全满足欧盟标准。此后,公司又马不停蹄,加大在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换电等核心产品的专利保护力度,加速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谭黎敏透露,目前公司业务已遍及海内外90余个港口、大型物流园等,今年上半年在全球范围内累计签约客户数达60家,营收同比已上升10倍。“疫情中我们通过自身努力和政府部门全力支持,将损失降到了最低。疫情后,快速新增的客户,成为我们直面艰难挑战的最好回报。”

制造业“数转”因疫加速

  添“数字”,降成本,上海制造业正猛踩油门,加紧补上短板。

  疫情下,工业企业对于数字化生产管理的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烈,对此,羚数智能创始人郭文蔚感触至深。他透露,近期公司签约的中大型制造业客户既多又快,数量每周均呈指数级增长。

  如一家在汽车零部件细分领域国内排名第一的上海企业,5月起向羚数智能“搬救兵”。该企业年产值约8亿元,主要为大众、一汽、吉利和比亚迪整车厂供货,因疫情短暂停摆,今年下半年订单较去年同期反而增长超过40%。不过,疫情后,城市人口净流入不足导致招工难,防疫手势又强化了产线“少人化”要求,再加上临时新购设备短期内无法到位,面对激增订单,企业一度愁煞。加大生产管理中的数字化投入成为解决方案之一。据介绍,生产管理环节的数字化运营,通过高级算法,可实现隐患排除、设备维保、自动推荐解决方案等,从而大幅提升人效。

  “以数字化武装、花最小代价实现降本增效,这已是被证明了无数次的制造业转型之路。”郭文蔚透露,沪上一家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去年10月开启“数智运营”后,企业排产、统计时间节省50%,单人单产效率提升50%,生产稳定性及无故障生产周期提升了100%,即便在今年疫情极端情况下,企业产能损失也被最大限度地降低到30%左右。

  据了解,上海制造业中,年产值1亿元以上、6亿元以下的中腰部企业占比约30%,它们已从“求生存”转向“求发展”,却困惑于工业用地拿地愈发困难,招工频遇瓶颈,过去一味靠堆人、买机器扩产实现增长已越来越不可行。郭文蔚感慨,“这些中腰部企业若能在疫情激发下,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艰难一跃,就很有可能成长进阶为年产值二三十亿元的头部企业。利用数字化降本增效,就是增强经济的抗跌性,就是为上海工业生产增加值贡献实实在在的增速。”

  就在6月16日,上海产业空间又“上新”,推出第三批13家特色产业园区,其中有10个园区是为四大新赛道即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智能终端、元宇宙度身定制。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上海各产业园新增租赁面积仍达6万平方米,企业需求领域与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及四大新赛道高度关联。

  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说,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全市竭尽各种方式,为“上海制造”注入更多产业资源与确定性,“一方面,上海持续加大对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的培育力度。另一方面,目前在新赛道上的企业与产业,经过今后两至三年努力,或成长出一批新的高增长企业,由此也显露出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新业态、新形态,甚至主导推动上海产业向新的产业结构去调整。重点产业的存量部分与新经济动能的增量部分,将共同支撑推动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